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金华赶超发展,中共金华市委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金华未来赶超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五年是金华全面建设“两富”现代化都市区的关键时期,要突破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缓解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完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双重任务”,根本出路在于坚持以创新驱动催生新的主导力量、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增长动力。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全球视野、核心地位、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并扎扎实实付诸行动,使创新驱动真正成为赶超发展的强大引擎。
2.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推进“创新自主化”,区域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科技投入保障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资源分散低效的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改变。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目标和内涵,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要求
3.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赶超发展”总基调,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部署要求,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教和人才为重要支撑,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面发挥创新驱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两富”现代化都市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4.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促进作用,主动担当创新发展的规划、引领和推动职责,重视财政投入的乘数效应,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又要坚持市场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发挥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着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既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又要努力突破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增强创新发展的体制活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又要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鼓励联合研发与创新,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提高创新资源利用和运行效率。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要对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力争取得突破和成效;又要立足全局和长远,加强对创新发展的宏观统筹和整体设计,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发展。
5.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具有金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绩效大幅提升,金华市区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5个以上县(市、区)成为省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今后五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十倍增”、力促“两提高”。“一三五”分阶段目标是:
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50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17600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80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0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20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928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0家、其中国家级达到23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470家,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27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8.24万元/人左右。
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68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23430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30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39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80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1218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0家、其中国家级达到36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620家,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4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9.87万元/人左右。
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87亿元,研发人员数达到31950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850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8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70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1.6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其中国家级达到53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800家,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45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11.54万元/人。
三、加快打造金华经济“升级版”
6.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实施重点突破,培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认真实施省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做大做强汽车摩托车及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产业,加快发展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坚持把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来抓,加快形成“一城一区多点”发展布局,全力推进中国·金义电子商务城建设,努力打造网络经济强市。
7.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高重点产业产品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全面启动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现“四减两提高”。坚持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与“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环保标准,要素消耗贡献考核排序、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差别电价、水价等新机制,倒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退二进三”,促进“空间换地”,加快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企业转化和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提高新产品产值率。
8.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金义都市新区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积极创建金华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推广应用,进一步做大农业支柱产业,促进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做强做优高科技农业企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区域创新孵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
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着力培育新兴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新业态。以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为引领,加快科技与文化的嫁接融合,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按照打造国际贸易特区的发展方向,全面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新型“市场采购贸易监管方式”,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
10.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以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省级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启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慧支付、智慧旅游建设。组织实施社会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全面提高健康安全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金义都市新区“田园智城”建设,重点加强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发展,实现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技创新的“梯队式”联动开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公交系统,促进城市宜居、宜业、宜行。积极推进“城市水库”、“浙中水乡”建设,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学治水、科学用水的水平。
四、大力推进创新平台提升
11.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退低进高”、“退二优二”步伐,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抓好现代农业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加快打造超千亿级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基地,努力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农业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创建高新园区,不断拓展高新产业发展空间。
12.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检验测试、技术咨询、成果转移、知识产权服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家机动车机械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创新服务水平。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多层次的孵化体系,不断提升孵化能力。
13.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建设和发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政策,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加快“浙中科技城”规划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快启动研发创新区、孵化创业区、配套服务功能区等核心区块建设,着力打造浙中标志性的创新平台。推进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积极承接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加快院校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
五、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4.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各类优惠政策,全面建立企业研发投入资助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扩大并用足用好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和扶持企业组建各类研发中心和创新机构,重点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依托研发机构积极承担国家以及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创新要求的管理体制机制。
15.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协同发展格局。鼓励领军大企业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力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加强市级创新型企业的认定和管理,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
六、着力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6.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探索完善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机制。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行业(技术)协会的支持和规范力度。
17.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实行“面向企业+收集难题+企业定制+开发研制+推广转化”的项目运行机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率。引导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支持获国家、省、市科技奖项,应用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共性关键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制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标准、采购清单和指南,不断提高在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应用比重。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推进本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
18.不断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创新人才库、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三个库”建设,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的对接机制。认真总结工科会办会经验,积极向“专业化、精细化、常态化”方向转变,努力把工科会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荟萃、创新人才集聚、创业资金汇聚的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大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金华。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完善各类交流合作机制,鼓励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之间的各种创新资源采用市场化方式实现互惠共享。
七、扎实推进金华制造质量振兴
19.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现行专利补助政策,推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导向,全面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水平。加强市、县(市、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企业维权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20.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推进“品牌金华”建设,建立市级品牌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大力实施“名品、名企、名家”工程和“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品牌企业资源库建设。加快品牌基地和区域名牌建设,重点支持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和省级区域名牌,扩大品牌规模效应。积极推进基层品牌指导站建设,加快打造品牌公共服务新平台。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国际化运营,力争创建国际品牌。
21.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规划,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建立标准化人才交流平台,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标准化专家库,引导企业组建标准创新团队,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标准化人才的机制。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形成一批掌握国际、国内标准话语权的标准创新优势企业群,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八、加快建设浙中人才高地
22.加速集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大力实施“双龙计划”,扎实推进“千人计划”增量晋位。加快实施国外智力项目引进、“婺星行动回归”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发挥招才局、海内外引才联络站、招才专员(大使)、高层次人才驿站作用,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地方拔尖领军人才培养选拔,抓好拔尖人才、“321专业技术人才工程”等工作,建立完善统分结合、梯次衔接、政策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
23.积极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带徒、高技能人才选拔等“八大工程”,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我市产业发展紧缺急需的各类实用型人才。探索技能人才基地化培训模式,建设技能含量高、体现科技发展前沿技术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深化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骨干院校开展“订单培养”,研究建立以职业院校学生为对象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加快培育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4.加强高端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实施产业平台整合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对高端人才、要素的集聚和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人才特区、“千人计划”产业园和各类高科技园区等高端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的政策扶持,不断提升各类平台在创新发展中的实际效能。
九、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25.建立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重点构建面向应用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和创新单位为主体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公正、公平、科学、透明的奖励办法,建立完善网络评审制度。坚持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对技术开发类重点评价科技成果的突破性和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对社会公益类重点评价其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贡献度。
26.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高度重视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为主要依据的实用性人才评价标准,促进科技经费向产学研结合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倾斜。建立健全“双龙计划”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网络经济领域特殊贡献人才认定激励办法》。改革用人单位对人才和职务成果的管理办法,提高技术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比重。着力破除人才培养引进、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人才保障房建设,切实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家属安置、社保等实际问题。
27.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扶持创新型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加快科技保险发展。积极完善科技投资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健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积极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和补偿,设立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十、全面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28.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形成重在长远、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深化企业党建服务创新,推动企业完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科技统计工作,健全科技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
29.建立健全创新扶持政策。健全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市、县(市、区)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4.2%和3.2%以上;市、县(市、区)本级财政人才专项投入占本级公共财政收入比重超过2%。进一步明确财政科技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加强对创新投入财政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绩效管理,深入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强化科技经费的整合、统筹和优化配置,促进财政科技资金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
30.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深入挖掘八婺文化思想精髓,大力弘扬具有时代特征、金华特色的创业精神,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广泛宣传科技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