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和欧盟内部抗议,欧盟委员会还是义无反顾地对中国光伏产品课以惩罚性关税。作为回应,中国也立即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
中欧贸易战一触即发。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成了欧美对华贸易战的“靶子”。据统计,中国光伏产品绝大多数用于出口,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时间内依靠国外技术。因此,在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纷纷加大贸易壁垒的背景下,对外依存度达92%%以上的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面对“双反”困境。
没有赢家的战争
沸沸扬扬的中国输欧光伏产品事件始于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当时宣布中国光伏产业对欧盟光伏产业造成损害,并启动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光伏组件和部件进行反倾销调查。今年6月6日是初裁最后期限。
6月4日,欧盟宣布自6月6日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尽管这一初裁结果好于预期,但中国光伏产品丧失价格优势后,将导致光伏产业加速外移。
中国与欧盟在光伏产业链中是上下游的共生关系。如果中欧贸易战升级,不仅会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沉重打击,光伏产品价格提高也将伤及欧盟消费者利益,迫使各零售商和组装企业大幅裁员,危及整个太阳能产业链。毫无疑问,贸易战将导致双输结果,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对低谷期的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此案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7%左右,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关系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问题。
江苏是中国光伏重镇,江苏光伏企业阵痛不可避免。此前中国光伏企业“大佬”—————无锡尚德已陷入破产重整。浙江省也是光伏大省,前几年包括我市在内光伏企业遍地开花,如今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在亏损的泥沼中苦苦挣扎。
打击了中国光伏产业,欧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的数据显示,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使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滑,导致欧盟3年内失去24.2万个就业岗位及272亿欧元的“附加值”。
这还不包括中国方面祭出反制措施的潜在影响。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政府启动对欧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只是中国政府针对欧盟“双反”的一个警告。李克强总理的“两个坚决”亮明了中国的底线,如果欧盟一意孤行,中国也绝不会一让再让。
全球光伏产业早已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实际上也给国外制造商提供了市场。因此,欧盟委员会此前的提议遭到了包括德国和英国在内的18个成员国的反对,欧盟700多家光伏企业的高管也曾向欧盟委员会发去联名信表示强烈抗议。
在大部分成员国反对的情况下,欧盟坚持对中国出手可能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联想到中兴、华为近期在欧洲碰到麻烦,不难发现欧盟的“醉翁之意”。按照计划,今年下半年中欧领导人将举行第16次会晤。欧盟当下对光伏产业出手,不排除是以此为筹码,想在将来的谈判中针对银行、电信领域的开放向中国更多要价。
避免贸易摩擦扩大
面对贸易摩擦,中国时常腹背受敌,尤以光伏、电信“双反”案为最。这其中既有中国贸易体量增大等客观因素,也不乏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习惯一哄而上的主观因素。
有关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中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4亿美元,呈现涉案金额大、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问题政治化等新特点。2012年,21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369%。就目前欧盟进行的31个贸易调查案中,就有18个涉及中国。
欧盟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外部市场接连变天,让深度依赖外部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处境艰难。对于贸易保护,我们要进行反制;对于光伏产业发展自身的问题,则要反思。
光伏产业一路走到今天,短短几年从新兴产业变成“惨业”,政府盲目扶持“功不可没”。政府以产业引导的名义积极介入到市场微观经营之中,通过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土地供应,扭曲了价格信号,也扭曲了企业的供给曲线和成本结构。这就使得企业在扩张时完全忽略了未来的市场风险,只管跑马圈地一味做大,却疏于内部成本和风险的控制,一旦市场风险急剧释放,疯狂堆砌起的产能最终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光伏产业的身后,其实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钢铁、水泥、电解铝……都面临着政府投资驱动所致的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当一个产业的大部分产能是用来出口时,被贸易保护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如何避免光伏式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逐步减少自己的投资属性,让企业在市场上学会游泳;对于企业而言,则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内外需兼顾,实现两条腿走路。
一旦贸易摩擦发生,我们应该有WTO思维,做到有理有据,不能授人以柄。政府层面应该尽可能按照多边贸易组织建立自己的制度,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处理贸易摩擦,避免把贸易摩擦政治化、扩大化。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目标市场的变化,通过多种手段,如加强第三方的投资、“走出去”等方式来规避摩擦发生。
回顾历史,这样的贸易摩擦在诸多大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曾经历过,或许这是不可回避的过程。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到2016年,我国出口企业将可自动获取市场经济地位或待遇。或许只有当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受到普遍承认,类似贸易摩擦才会渐渐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