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国内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消息公布后,人们不仅“闻鸡色变”,就连空中飞过白鸽,见者也要退避三舍。各地的活禽交易市场纷纷关闭,马、牛、羊、猪、狗、鸡,“六畜”中的鸡,从餐桌上的主菜,一时之间消失得近乎无影无踪。
家禽养殖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理由很简单———以前也发生过禽流感,但那仅仅是出现在家禽身上,现在一旦传染到人,其引起恐慌的程度是几何级增长的。大多数家禽养殖户,面对成千上万的存栏鸡鸭和几乎为零的市场购买率,欲哭无泪。
也就是在此时,我市家禽养殖的江湖中杀出了个“大侠”,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义乌的华统集团有限公司从4月初疫情公布后,就拿出巨资,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当地养殖户的存栏家禽,目前当地176户养殖户家禽压栏情况基本得以解决,周边县市的家禽也被华统大量收购。据了解,目前华统已支付收购资金近5000万元,冷库里积存的鸡鸭达5000多吨。
这一举措,赢得了一片叫好,然而,坊间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提出质疑:华统是否也有趁人之危之嫌?因为禽流感之下,鸡鸭的市场价不到平时的一半。而一旦禽流感过去,鸡鸭的价格肯定会强劲反弹,到时华统“低价”收藏在冷库里的鸡鸭不就成了宝贝,囤积居奇,可以大赚一笔了?
这样的疑问,似乎很符合“市场规律”。
“从推出收购举措开始,我们一方面作好了亏损的打算,另一方面也做好了承受质疑的准备。”华统集团董事长朱俭勇坦言。
朱俭勇说,质疑并不奇怪,在整个收购的操作过程中,他们从承担社会责任出发,于义于利都有自己的担当,他始终坚信华统在灾难面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份“坚信”的底气,来自于朱俭勇列出的一笔账:疫情公开之前,肉鸡的市场收购价是每斤4.5元左右;疫情之后,山东等地采购商到义乌、金华收购肉鸡的市场价格普遍在每斤2元以下,而华统始终是在每斤2.2~2.6元之间,尽量维护养殖户的利益;收购之后,除了宰杀的成本和消耗之外,占整鸡重量25%的内脏已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每只鸡比以往要损失1.5~1.6元左右;以目前的5000吨冷藏量算,每天的冷冻冷藏费至少在10万元以上,如果冷藏3个月就要耗资1000万元。朱俭勇说,按这样的费用计算,只有冷藏三个月家禽市场就能恢复正常,且肉鸡每斤销售价格达到5.5元以上,目前收贮的这批鸡鸭才不会亏本。“但是谁能预测疫情什么时候能够过去?”
危难中救市,风险可想而知。华统也并不否认有从中寻找商机的意识。但要化危机为商机,需要胆气,更需要智慧。作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华统的社会责任和龙头作用,至少体现在了三个方面。
出手救市,首先是维护养殖业的大局。H7N9袭来,许多养殖户几年赚来的辛苦钱,一朝化为乌有。有的人忍痛杀光鸡鸭后,发誓要从此退出养殖业。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华统高于市场价出资收购,将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力撑“覆巢”,无疑是为养殖业保存实力、保护信心,维护大局。
利己先利人。就算华统此举最终也有可能“利己”,但这种“利己”也是建立在“利人”的基础上的。这些养殖户都是华统的客户,据了解华统平时生产、销售的活鸡鸭,有一半是由养殖户们供应的,所以华统只有先“拯救”了养殖户们,才能为自己赢得今后的可持续利益。正如马云所说:“在我看来,社会责任绝不仅仅是进行一些慈善活动,不是捐献钱。社会责任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讲,首先要对我们的用户和客户负责。”
同时,这也是华统在危机、灾难之中,借机“转型升级”的选择。朱俭勇说,华统这次“斗胆”出手收贮鸡鸭,在技术和设备上其实冒了很多风险,比如说分割鸡鸭的设备不足,导致收购的鸡鸭只能整只冷冻,不能完全保证几个月后冻鸡的质量能否允许上市;屠宰车间、设备有限,不能更大量地收贮鸡鸭,已向外租了冷库……由此,华统目前正在加速提升设备、技术,筹建新的标准化屠宰工厂,并积极探索家禽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模式。
这次抗击H7N9,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华统站到了一起,从另一侧面表明了对华统举措的充分肯定。非常时期,华统收贮家禽,义乌市政府给予每只两元的补助;为解燃眉之急,义乌农商银行特事特办,以最快的速度,给华统发放了2000万元的低息贷款。
灾难当前,华统救市,在商言商,不需回避自己的商业思考和商业利益。如果这样的运作获得商业成功,救灾、赚钱两不误,既能让别人减少损失,又能使自己经营获益,促进转型升级,于社会、于企业自身都有利,我们为何不能乐见其成?而且这样的运作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显然更有内在动力,也更具可持续性。
H7N9给我们上了一课,它对传统养殖业生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如何转型升级提出了沉甸甸的课题。华统救市,可谓义举,但也只能解一时一地之急,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需要用一种公平的心态来看待。赚钱,同样可不失担当。苛求,没有必要。因为,我们不能要求龙头企业,一定要当冤大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