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市区重点建设与赶超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及政策举措,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有效实施督查考核,特制定以下行动计划。
1.目标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百姓富裕、浙中崛起”的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赶超发展”的总基调,坚持改革推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凸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发展平台、培育支柱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市区打造成为“实力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和谐之城”、“宜居之城”,提高市区在浙中城市群的首位度和影响力,建设成为浙江第四大都市区的重要核心城市。
未来三年市区发展目标是:打造“实力之城”,努力建设成为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城市。打造“活力之城”,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魅力之城”,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最佳宜游城市。打造“和谐之城”,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打造“宜居之城”,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着力建设精品城市。
一、特色发展平台建设行动
2.金义都市新区。是聚合主轴线、促进金华市区与义乌聚合发展的重要纽带,是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块,是金华市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实效、十年立新城”的工作要求,努力打造“田园智城、都市新区”。坚持田园生态与创新智慧的有机结合,既要以生态田园为基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构建“城在田中、田在城中、城田交融”的田园城市形态;又要充分体现时代发展潮流,融入现代科技要素,打造引领浙中未来发展的“智慧核心”,努力构建信息化与城市化相协调、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形态。要以高端化、高新化、高产化为方向,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和文化产业,充分体现“都市”特点,注重产城联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都市新区,建设成为赶超发展的新引擎、新型城市化的新探索、现代服务经济的新高地、保障周边发展的新支撑、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典范,为推进新型城市化作出示范。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各专项规划。完成2460公顷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实施西南区块高新产业园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建设、核心区块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项目建设。
3.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市区发展现有的重要基础和支柱,是赶超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要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整合扩容提升,推进“退二进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不断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及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着力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金西经济开发区。是市区新一轮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和主战场,是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华未来的现代工业新城。要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以及现代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培育产业亮点,扎实推进产城联动,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土地集约,不断提高产出效益,努力建设“山水田城相嵌、产业生态共融”的现代工业新城。加快实施281公顷黄土丘陵综合开发项目和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5.婺城新城区。是核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建设中心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特色性,注重空中和地下空间开发,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现代商贸、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切实抓好宾虹西路延伸及沿线开发建设,完善行政中心区块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环中轴商务核心圈、婺州城市广场等。
6.金东新城区。是核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建设中心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完善配套设施和城市功能,高品位规划建设万达广场、金东商业中心、商业中轴线等一批高端房产项目和商业项目,加快专业市场向专业市场集群发展,打造精品市容、精致绿化、精美夜色,建设优质生活区,促进商气人气集聚,加快形成金华新商圈、城市新中心、娱乐购物新热点。
7.江北老城区。是市区重要的居住和商业集中区,是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的城市核心区。继续推动老城区内零散、老旧工业“退二进三”,鼓励和吸引企业迁入工业园区;加快推进火车西客站改造、铁路货场搬迁,积极推进二七新村改造;继续加快老城区商业、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商业街、市政公用事业等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成为宜人居住的生活区和时尚繁荣的商业区。
8.双龙风景名胜区。是市区旅游发展重地,是待深度开发的旅游宝地。要按照打造“旅游休闲胜地”的要求,拓宽发展思路,强化资源整合,完善配套设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开发“参禅智者寺、观景双龙洞、祈福黄大仙、避暑浙中凉都”的精品游线,打响“双龙胜景、大仙圣地、禅学中心、浙中凉都”四大品牌,实施双龙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中心和换乘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罗店旅游强镇,开发金华山旅游大环线,争创国家5A级风景区。努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集佛教、道教、儒教于一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基地,建成金华市区旅游经济的龙头和新的重要增长极。
9.仙源湖度假区。是大南山旅游开发的龙头。要按照“北有金华山,南有仙源湖”的南北格局规划,强化与双龙风景名胜区的呼应,依托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平台,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综合型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二、支柱产业培育行动
10.汽车产业。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已经成为市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要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汽车产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发展豪华大客车、重型卡车、低地板城市公交车等特色汽车,积极发展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促进房车生产基地落成,不断提高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汽车整车———零部件———关联产品———交易市场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真正把市区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
11.电子信息产业。要充分发挥全省第二大信息传输交换枢纽、“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全国电子商务十佳城市”、中科院金华科技园、省级高新产业园区及3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的优势,整合资源,引入战略投资,组织实施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制造、信息产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集群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建成浙中信息产业园,引进国内一流的IT创业园管理队伍和管理模式,努力把市区打造成为浙江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2.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与民间资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领域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快速提高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提升营销和管理水平,使市区成为引领全市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加快发展新能源发电成套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装备、新型电子电气设备等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特种高精度数控机床、航空制造装备、新型节能环保设备、高端医疗器械装备、数字电视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13.生物医药产业。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康恩贝、尖峰医药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认真抓好金华康恩贝、尖峰生物药业等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一批重大医药产业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内一流药物研究院(所)的合作,积极研发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及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努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品,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水平,加快建设特色医药产业基地。
14.文化旅游产业。市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巨大。要高度重视研究东阳横店影视游、义乌购物游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重要机遇,积极做好对接、规划和发展工作。建成金华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实施旅游服务综合体建设,鼓励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节庆文化业、文艺创作业、艺术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统筹谋划“东西南北中”五大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