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义都市新区总体规划确定入围方案,已进入修订、完善阶段。本报“金义都市新区专版”自本周起,将连续刊发关注新区规划理念、亮点、核心项目、开发举措的四篇文章,邀请市委常委、秘书长,金义都市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金中梁作系统阐释。
这组文章旨在宣传、解读新区总体规划。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让规划更深入人心、广得人心,更好地指导新区未来的建设大局。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按照“既要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又要符合新区实际、体现新区特色”的要求,通过面向国内外招标,金义都市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已经初步形成。该规划秉承“融合发展、生态优先、智慧创新、宜居宜业、人文引领”的新理念,为金义都市新区未来建设描绘了一幅清晰亮丽的宏伟画卷。
一、推动融合发展
新区将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机遇,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提升新区发展水平,实现金华市区与义乌的战略对接,引领浙中城市群赶超跨越。
1.携手金义。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区块范围为《浙中城市群规划》确定的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涉及金东区孝顺、傅村、曹宅、塘雅、澧浦5镇和义乌市佛堂、义亭、上溪3镇;范围包括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横跨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拥有3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和1个省级小城市试点镇。
2.促进融合。根据点轴开发理念,金义都市新区作为金义主轴线第三极,重点要在集聚上下工夫,强调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的集聚,在推进金华市区与义乌融合发展、强化金义主轴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城市能级中发挥独特作用,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3.带动浙中。规划从服务和带动浙中城市群的角度,提出要把新区打造成为赶超发展的新引擎、新型城市化的新探索、现代服务经济的新高地、保障周边发展的新支撑、绿色低碳经济的新典范和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龙头;成为长三角南翼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最宜人居住的都市新区。
二、坚持生态优先
依托新区“山、水、田、林、镇”等资源,构建具有开放的空间结构、组团分布、紧凑发展、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形态,打造“园在城中、城田交融和城在田中”的低碳生态田园城市。
1.城田交融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良好生态景观资源,采用“带形+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以生态田园为基底,以现有的生产力布局点为核心,挖掘各自功能特点,建设不同形态的生态绿廊和功能组团。
2.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城乡共同生活圈,发展“半径规模小、服务核心大”的组团城市,更好地服务城市和乡村,从而形成“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低碳生态的配套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建设多个慢行城乡社区;健全完善水系统管理,实现城市水循环系统与生态雨水收集;充分利用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打造有机、绿色的低碳生活社区。
三、强化智慧创新
从新区发展战略重点出发,充分发挥区位、空间、环境等优势,汇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区域智慧创新体系,打造引领浙中未来发展的“智慧型现代城市”。
1.打造科创拓展地。规划创新研发中心,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公共技术服务、技术市场体系与转移服务、科技创业与金融综合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文化与旅游业的数字化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培育和引导科技型企业发展,全面提升新区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打造智慧集中地。制定人才培养和储备政策,在引进“外脑”、输入技术的同时,实现人才的本地化、根植化,将新区打造成为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和教育高地,形成从知识到技术的创新产业链,使新区成为投资者实现梦想的智慧集中地。
3.打造产业聚集地。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引入标准,大力引进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通过发展总部大楼、商务办公、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商务金融核心区,为新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四、统筹宜居宜业
按照“可及化、人性化”的原则,推行“产城融合、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让居民能够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单元中实现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着力推进品质新区建设。
1.高效便捷的交通。新区将以多方向复合交通廊道建设为重点,加密城市快速路网系统,建设城市轻轨、公交BRT,打造快速公共交通体系。各分区内则按照“布局融合、功能复合”的要求,配套相对完整,内部交通是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
2.优质完善的服务。建立“新城中心、组团中心、社区中心”三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平台,引导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开发,以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社区。
3.生态绿色的环境。充分利用新区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良好、自然环境优越的条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于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之中,以绿色和可持续为原则,打造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生态居住环境。
五、注重人文引领
充分挖掘新区人文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近现代名人故居和自然风景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产业,创造具有鲜明景观特色和人文氛围的城市触媒。
1.强化城市文化内涵。积极把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婺商文化、民间工艺等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名片。建设都市文化创意综合体、都市文化展示廊、创意文化公园等,为公众创造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
2.注重新区发展传承。牢牢把握新区历史发展脉络,以原有的基础设施为基点,充分尊重历史发展遗留的积极印记,通过保护、融合、提升,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达到新区与老镇、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的目标。
3.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充分利用现状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加强与绿道慢行系统规划、生态绿道及旅游一体化规划相衔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观光农业布局,形成内容丰富的乡村休闲游产业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