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市中小学全面推行“零择校”制度,盛行多年的择校大门由此关闭。不过,随着“择校潮”的退去,一些家长又开始忙着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中意的老师,从而刮起了一股“择师风”。
我市教育界人士提醒说,家长在选择教师时不能盲从,更不能一窝蜂地挤到名师门下,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首席记者 何百林 文
7月2日是市区小学学区内新生报名的第一天。当天上午,家住市区碧云小区的王女士带着儿子去江滨小学报名后,又开始忙着四处托人打听今年秋季学期江滨小学一年级任课教师的相关情况。
王女士儿子的户口在碧云小区。多年来,户口在碧云小区学龄儿童的学区都是江滨小学。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就学环境,早在两年前,王女士就打算让儿子去金师附小上小学,甚至连上金师附小的择校费都准备好了。
今年5月31日,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零择校”制度,严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收取或变相收取择校费。按照市教育局规定,王女士的儿子只能去江滨小学上学。详细了解了市教育局的文件后,王女士彻底打消了通过缴纳择校费让儿子到金师附小上学的念头,转而开始另一项艰难的选择:在今年秋季学期江滨小学一年级的任课教师中,为儿子挑选理想的老师。“现在家里就一个小孩,当然要尽量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既然现在不能择校了,那就只能择老师了。”王女士说。
事实上,与王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盛行多年的“择校潮”终于退去后,一股“择师风”正在一些家长中蔓延。“我认为好的老师肯定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优秀的老师班上。”一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家长说。
“零择校”后家长忙着择老师
“择师风”让一些
名师不堪重负
“这几天,我一看到熟悉朋友的来电就有点害怕,担心朋友又来说情。”在市区一所小学任教的王老师说。
王老师告诉记者,这几天她接到不少电话,都是一些好朋友打来的,目的大致相同,就是某某某的孩子想分到她的班上。原来,王老师是省特级教师,获得过多项荣誉。今年秋季学期,她刚好要带一年级新生班。于是,不少新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她的班上,一些家长还四处托人说情。“我没有三头六臂,怎么可能收下那么多学生?”
省特级教师、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也碰到不少热衷于择师的家长。不过,她的做法是,在安排同年级不同班级任课教师时,尽量做到均衡配置,同时向家长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并以身作则,即使自己亲戚的小孩进金东区实验小学也不准择师。
方青认为,现在城区一些学校择师现象愈演愈烈,造成一些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一定负担。“择师风”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托关系、找人情,把简单的入学复杂化。另外,家长对教师的极度依赖挑剔,也会造成下一代尊师重教感情的淡化和功利化。
“许多择师的家长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的状态,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理解、评判一名教师是否优秀,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事实上,某个老师的优秀并不决定他所带出的每个孩子就是优秀。因此,我不赞成家长给孩子择师。”方青说。
省特级教师、宾虹小学校长李武南认为,让每个孩子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在安排任课教师时,都会根据每一名任课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特长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和均衡搭配,以平衡各个班级的师资水平。因此,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家长没有必要刻意为孩子挑选教师,而应服从、尊重学校的统一安排。
“择师问题由来已久,以前的择校其实也是在择师,只是现在实行‘零择校’后,择师问题更加突出了。客观地看,不同老师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从知识层面看,如今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一般都能胜任日常教育工作。因此,家长们要端正心态。另外,不同老师的教育风格不尽相同,即使是名师,他的教育风格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因此,是否需要择师、选择什么样的老师,要因人而异。其实,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老师只是一个方面,孩子自身的学习也很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适当培养一些特长、爱好。家长们要给孩子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孩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与老师、学校一起共同做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工作。”省特级教师、市教科所所长金跃芳说。
给孩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