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办会、节俭办会、廉洁办会”,是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从筹备之初就确定的办赛理念,贯穿这场体育盛会始终。节俭,并不意味着放低要求,节俭还必须精彩,否则再节俭不精彩也是浪费。筹办青运会以来,行政机构瘦身,办公设备二手采购,比赛场馆、器材“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少花钱、办大事,花小钱、办成事”的“巧妇”作风随处可见。在节俭办会中彰显质朴精彩,青运会的办会新模式是成功的,由此也开创了大型赛事的节俭办会新风。
“节俭”成为青运理念
筹办青运会以来,福州市执委会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关于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筹办工作意见》精神,努力探索“少花钱、办大事,花小钱、办成事”办会新模式,打造青运会科学高效、节俭勤廉的良好形象。
节俭,就是不讲排场,不摆阔气。青运会的各种文体展示和开闭幕式活动,坚持不请明星“大腕”,让青年人唱主角,开幕式的近万名演员以福州本地院校学生为主力军。青运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董雪海曾多次执导大型晚会,他说:“这么大规模的文体表演,没有请一位职业演员,首届全国青运会开幕式还是第一个!”
尽量减少演员的人数,又是节约经费的另一举措。在开幕式中,抽调的演员多数承担2~3个节目的表演。团体合练、彩排时间也由通常的3个月缩短到1个月。而闭幕式则以青春梦圆为主题,将之办成了一场青春派对,大家在“星空”下依依惜别,同样节俭却不简单。
花小钱办大事
花大钱办大事,这不是水平和能力的体现。花小钱办大事,才真正考验办赛方的办会大智慧,体现大谋略。
为实现少花钱办大事的目标,福州可谓殚精竭虑。在场馆建设和改造中,福州响亮喊出“能用不改、能改不建、科学建设、长远考虑”的口号,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县(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县一区一场馆”的要求与满足青运会比赛场馆的需要相结合,全面推进县(市)区体育场馆建设改造。不仅如此,在体育场馆建设改造设计中,还充分考虑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赛后的使用与商业开发等因素。
此次青运会,福州市属比赛场馆15个,其中有5个是改造的。新建的海峡奥体中心填补了福州乃至福建省缺乏大型场馆的空白,使福建省具备申办全国以及国际赛事的条件。青运会赛后,这些比赛场馆将对外开放,由此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
凡是去过首届全国青运会主新闻中心的记者,无不被那里的宽敞明亮、美观大气所折服。其实,里面很多家具家电、办公用品等物品,都是临时的或者二次利用,不少还是南京青奥物资“再上岗”。数字显示,仅节约办公用品经费一项,青运会就省出了2100多万元。
“临时性”特色还体现在赛事器材上。在承办青运会主赛区14个大项目中,青运会福州市执委会采购竞赛器材262种、34592件,辅助器材627项、26343件,对于竞赛器材,只要符合要求的,一概“能借不租,能租不买”。青运会福州市执委会临时办公场所,则是租用原金山工业区管委会大楼一至三楼。
此外,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也是尽可能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力求环保绿色节能,仅海峡奥体中心就采用30多项新材料、新工艺,尽量降低场馆运营成本。
不花钱也能办成事
不花钱也办成事,体现了青运会节俭办会的独具匠心。“青运村依托房地产开发的、已出售未交付的商品房,作为比赛运动员、教练员等临时性驻地。”福州市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副部长吴正颜说,这样的做法,避免了专门建设运动员公寓造成浪费。
众人瞩目的青运火炬传递,从火炬点燃到历时3个多月的传递颇有新意:火种采集、火炬传递终点汇聚等采取实体方式进行,火炬跨省和地市间的传递采取网络方式进行。这种“两头实、中间虚”的火炬传递方式,不仅适应网络新特点和青年特点,而且推进环保低碳的理念,更实现节约资金和人力成本的目标。
青运火炬传递、商品房成为临时驻地,虽然没花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整个赛事的精彩进行,各项工作都高效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组委会副主任高志丹在回顾本届青运会各项主要工作时,首先夸赞的就是青运会节俭惠民,开创新风,“这种理念,具有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青运会闭幕式上,下届青运会承办城市山西太原市有关领导明确表示,本届青运会节俭办会的经验值得借鉴,下一步他们将专门向福州“取经”。
花小钱办大事,是青运会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事实证明,只有节俭办赛,才会赢得运动会在市民心目中的正面形象。正因为如此,福州必将秉承“节俭”这一理念,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一种习惯坚持下去,不断演绎出新的精彩。
附件:
|